三彩南瓜及三足盘
1985年考古工作者在对西安临潼地区唐代庆山寺地宫进行考古发掘时,在寺院地宫中出土了一枚三彩南瓜。出土时的南瓜被盛放在一件绿色三彩盘中,作为上等贡品供奉佛祖舍利。印度佛教中南瓜是礼敬佛祖的贡品,汉传佛教却流传着“南瓜不敬佛”的说法。三彩南瓜的出现,证明了唐代时期的礼佛制度沿用了印度传统方式。 馆藏这件三彩南瓜与庆山寺南瓜极为相似,通体呈金黄色,绿釉点缀,仿佛刚刚采摘下来,瓜蒂处清晰可见,足见刻画细致。
藏品概况
三彩乐舞俑(一组)
这组俑有乐伎,有舞者,舞者头戴鸟冠,推测所表演曲目应为《鸟歌万岁乐》。唐代宫廷乐分为二部,即“坐部伎”和 “立部伎”,《鸟歌万岁乐》是唐代“坐部伎”中的一部,深受当时人们厚爱。《旧唐书》记载《鸟歌万岁乐》延载元年(694年)武太后所造也。武太后时,宫中养鸟能人言,又常称“万岁”,为乐以象之。舞者三人,绯大袖,并画鹦鹆。冠作鸟象。舞伎装扮成鸟像,以仿鸟的动作为主,此舞表演时舞者头戴鸟形冠,身穿羽毛纹衣裙 ,模拟飞鸟动作,口喊万岁,以龟兹乐器伴奏。
三彩鸿雁荷叶纹盘
三彩盘使用分区装饰工艺,最外层以绿釉装点;向内为褐釉留白;其次见荷叶围绕;再者是白釉浮彩云;中央有展翅鸿雁。整个画面构图饱满且层次分明,从荷叶、天际等图形判断,应表现的是升天或宗教题材。日本东京乜文化基金会藏有与此类似三彩盘,应属唐代同一地区生产。
三彩盖罐
此件唐三彩盖罐以白、褐、绿三色为基调,色釉区间清晰,又各有交汇融合,其中白色斑点的工艺在学术界讨论最为深远,多数专家认同白色斑点形成为涂蜡法。即局部点蜡,整体施彩釉,以蜡作保护,烧成后涂蜡处形成无釉色白斑。从陶瓷烧造工艺上这种理论很难成立,蜡烛之熔点和炉膛之温度相去甚远,此种工艺难以实现。
三彩狩猎纹凤首执壶
凤首壶釉色分区清晰,仅用蓝、黄两色釉,却勾勒出变化万千之效。壶身一侧为骑马狩猎图,另一侧为脚踏仰莲的飞扬凤鸟。壶口部为凤鸟造型,凤口含有一圆珠,形象与汉代神仙饲凤图案类同。唐文化中常见汉代文化遗风,按照汉代图像内容解读,凤口中所含应为长生不死仙丹。此壶形制在波斯、撒马尔罕文物中亦有所见,应属文化交流的产物。
三彩犊车
唐代将牛车称为犊车,在当时,犊车多为妇女所乘,乘坐者的身份没有特别的限制,既有高官之妻,也有普通妇人,因主人社会身份或经济状况不同,在装饰上也有所不同,上层女子乘用的犊车可以金碧装饰,而下层农家女子乘坐的犊车,就是日常所用的柴车。
三彩带盘五足香炉
香炉通体施蓝釉,置于高足三彩盘上,盘内用黄、绿、蓝、白四色釉刻六瓣团花纹。香炉为五足,足为兽面造型,炉身上贴花,内残留香灰的痕迹,应为实用器物。唐三彩的釉色中,蓝釉最是珍贵。这种蓝色呈色剂中的钴,被称为“钴蓝”。唐代钴的原料来自波斯,十分稀少,所以蓝釉三彩器唐三彩中的数量便更为稀缺。
鎏金马镳
唐代时马具主要有络头、攀胸、腹带、鞦带、马鞍、镫,其附件有镳、衔、鞯、云珠、障泥等。马饰主要有当卢、杏叶、鞘等。馆藏的这组鎏金铜马具及马饰,形体较小,应为唐三彩或陶马身上的装饰物品。虽为缩小版,但从精湛的工艺上管中窥豹,也能见唐代马具文化的一斑。 先秦时期,马多用于驾车,极少被骑乘;汉代时期,官员舍车骑马甚至被认为是失礼的举动。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马具发展不完善,尤其是马镫。考古学者认为马镫应在四至六世纪之间被发明出来,我国考古发掘最早的马镫实物出土于北燕冯素弗墓(约415年)。马镫出现后,骑马之风便兴起了。
彩绘载乐骆驼俑
驼背上搭载一个长方形的平台,铺有毛毯,台面上坐着四个乐手和一个站立的舞者。四名乐手为胡人,他们头戴幞头,身着长衫,脚穿黑色长筒靴,手持不同乐器,面朝外围坐在平台边沿上演奏。演奏的乐器为琵琶、觱篥、排箫 和拍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