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物数据
藏品概况
三彩竹节形烛台(一对)
烛台为上下两层,上层小盘盛接融化的蜡水,反再用,下盘推测作盛水用途,以水火相交为用,预防火星崩窜的隐患。两盘之周的柱状部分,多见旋纹工艺,装饰之外应是手持防滑考虑。这对三彩蠋薹时隔千年,却历久弥新,实属难得,而曾经与之相伴的蜡烛,只能在唐诗中再见光影。
三彩兽面镇墓兽
镇墓兽始现于战国。战国中山王墓出土的错金银铜双翼神兽,应为镇墓兽的雏形;北魏后期,镇墓俑固定为镇墓兽与武士俑各一对;至隋唐,镇墓俑已形成定式,摆放于墓道前方。造型上承袭南北朝,其身形应为多种动物形态组合所致。学者认为,镇墓兽应是《大汉原陵秘葬经》中所说的“祖明”,即传说中的食鬼神兽,后世制其形入墓葬以压胜。 镇墓兽有人面兽面之别。人面镇墓兽,头顶鬃毛上竖缠绕为麻花状,鬃毛中间立有一戟,肩部鬣毛舒展,伴有双翼,足呈偶蹄。兽面镇墓兽,双角,面目狰狞,兽口大张,肩部双翼鬣毛挺立,足呈四爪,坐姿与人面同。
三彩载物走驼
载物驼为行走姿态,且行且嘶鸣。全身施淡黄釉,间饰褐、绿釉。驼身有丝绸、酒具、干肉等物。骆驼承载货物之下有白色支架和绿色垫板,其用途有二:便于携挂器物;减少物品对于驼身的摩擦。从所载货物分析,应属于长安返胡商队。
三彩载乐骆驼俑
骆驼站立于底板之上,昂首长嘶,驼背上置平面驼架,铺有毛毯,台上或坐或站五名乐手。其中四名为胡人男乐手,他们头戴幞头及胡帽,身着长衫,脚穿黑色尖头长筒靴,手持不同乐器,面朝外围坐在平台边沿上演奏。演奏的乐器为琵琶、手鼓、琴和短笛。他们个个神态坦然,全神贯注。中间站有一歌唱女子,她梳着唐朝典型的博鬓高髻,身穿碎花长衫,神态优雅自信。 载乐骆驼这种形式,来源有两种:一种是出现在重大节庆时,类似今日庆典时所用的花车;另一种是指王公贵戚之间的攀比,所谓“楼车载乐”之趣。据《开元天宝遗事》记载,天宝年间,极尽豪奢的杨国忠一门 “每游春之际,以大车结彩帛为楼,载女乐数十人,自私第声乐前引出,游园苑中。” 唐代工匠用陶泥将千年前载乐一幕定格下来,让观者感受到多种文化的交融与唐人的富足自信,演绎着人们对太平盛世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。
三彩院落
中轴线和左右对称是唐代民宿多用的建筑布局。这组三彩建筑模型,真实还原了唐代民宿实貌。此院落近长方,主题为前堂、后寝、廊房、亭台,其间设置水井、山池。院落布局有序,排序合理,体现出中古代建筑封闭与对称特点。右上方的山池早年被学者推断为砚台,归入文房之列。此物实际为山水微缩景观,体现了唐人“山环水绕”的风水概念,也是唐人心中理想住所的重要内容。
三彩鸭(一对)
唐三彩陶鸭,釉色莹润饱满,深浅各一,相映成趣。中国是最早将野鸭驯化的国家之一,除供日常食用,也作娱乐内容。汉代以鸭取乐的方式便已存在,史料载景帝之子鲁恭王贪于玩乐,好斗鸡、鸭,每年此项花销达两千石谷子。将野禽驯化,再训练为娱乐对象,虽耗时长久,却尽现了古人的聪慧、才智与生活中的点滴情趣。
三彩闻香女坐俑
在唐代宫廷中,游艺、休闲活动形式多样,种类繁多,闻香便是其中之一。据史料记载,古人用香极为考究,会根据不同场合、不同时节用香。香料的种类繁多,有安息香、薰陆香、龙脑香、龙涎香等。香具有香炉、香薰、香篆、香囊。我们面前的这件三彩女坐俑,就是唐人闻香的真实一幕。女俑左手拿着一条白色丝帕,右手握着一件绿色香囊,气定神闲的品味着香囊散发的淡淡幽香,姿态洒脱,神情悠然。
三彩贴花三足盖罐
贴塑三足罐,器身蓝釉贯通,局部黄釉点缀,主次分明。器身贴塑分为两层,上层为杏叶状装饰图,下层为大象图案。狮、象在唐时为外来物种,二者当时与佛教的联系十分紧密,目前考古资料可知,含有狮、象图案的器物都存在于庙宇神坛之地。唐三彩三足炉与三足罐在形制上极为相似,区别仅在于有无罐盖之分,然此分法有待商榷。